一些社交技巧/心理健康笔记
如果室友每次都在你买披萨时拿走几片,导致你没法把剩菜当第二天的早餐,下次问ta是否愿意出钱平摊这样你们可以买两个。
不要用“you-statement”,比起说“你不收拾房间真懒”不如说“要做所有家务让我很头痛I feel___when you___becauce(或许再提供一个解决方式)”。
倾听时转述和反馈,而非集中注意力于自身,例如“我同事都没在帮忙导致我工作到很晚”↓
“听起来你被你的工作折腾得不清”√
“这是你的问题,我认为你应该……”×
关于脑中糟糕的念头:
问自己,你确定那是真的吗,还是你感觉如此/证据是什么/最糟糕会发生什么,那时候你会怎么做/这念头能改善你的处境吗/如果这么想的是你重要的朋友,你会对他们怎么说?
关于偏执念头常见原因:
忽视积极部分只关注消极部分;认为事情非黑即白;纠结于一个事件,事实上一次考试丢了四分不会让你的人生失败,如果会,那是你所在地区容错率不足以让人平静生活的错,跑他妈的;没有足够事实支持直接跳去结论,别用猜的直接猜最坏可能,别take it personally,大部分人都在管自己的事情;不要贴标签地图炮;迁怒,no body responsible for one's feeling except oneself,不要迁怒他人,也不要为他人的感觉指责自己,你爱他们不代表你要为他们的幸福和人生负责;人生是开盲盒,投入≠产出,不要一直纠结于“我努力了但是没有得到,这不公平”世界不是这么运转的,接受风险和意外,因为不接受也没用只能更不开心,而假如你能对此做什么,去做;弄清我们不能控制什么,比如意外,他人,你无法控制这些也不用为此负责。
帮助他人时的交流方式:
使用中性词汇,no judgement(你怎么能这样生活?→你觉得现在的生活让你感觉如何?),说对方不可否认的明确客观的事实而非你的意见,除非别人问不然不要给出建议,实在想给出建议的话将之变成问题(“你有没有试过……?”),总结对方的困扰和客观状态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明白你在听,让对方感到内疚更大的几率会打断交流而非让人改变,当发现事情大到超过你的能力时(对方想自杀)不要自己承担,推荐对方去寻求心理帮助但不要强迫,除非你觉得对方有立刻伤人伤己的可能性。
模拟:
“你平时做什么来减压?”
“我刷社交网站。”
此时:
“听起来你的减压方式够增加压力的”×
“那么这种方式的效果如何?”√
往往问问题能让对方自己得出结论。
睡前写下让你愉快的三件事,这样当你沮丧觉得万事都没有意义时看本子能让你回忆起你拥有的。
每天归纳总结,每天逛一圈,夸奖自己,分析自己的情绪并且允许自己拥有它。
定时睡眠,定期体检
……妈的这部分学习内容我选项全对,因为受够好心人自以为是的无效安慰了。我社交恐惧因为我在乎,我小心翼翼地选择措辞而他们大踏步从没干的水泥上跑来跑去还“我已经好心安慰你了你还要怎么样”,哈哈,难度当然不一样,社牛中一大部分人只是不在乎自己对他人造成的影响。所有人都该被抓去学一些基础交流方式,因为很多指南只有在你生活在一个人们能够共情,有基础知识,是现代文明善意人的时候才能七左右。然后,就,好羡慕加拿大人啊,心理疾病去羞耻化,正视痛苦与自杀冲动并提供社会支持,你可以简单告诉对方怎么办
高中地理老师教的东西我还留着的不多了,能记得的是他讲到三峡的时候讲河床对一条河的重要性,红了眼睛讲不下去,叫我们多去看看课外的东西。
那个时候课外的东西并不多,能光明正大印出来的都是筛选又筛选的,没有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的年代。但很多大事在发生,于是有很多民间传说到处飘荡。88年葛洲坝建成,90年代流行的三峡告别游,同时期三峡移民开始,97年重庆成立直辖市。我也跟家人去游了三峡,看那些神奇景色和古老城镇,然后被告知,几年后它们都会消失在水下。
在《焦点访谈》红火的那些年,节目组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爆料,数不清的电话,邮件,和一麻袋信。这些爆料五花八门,从商业纠纷到传销诈骗到强制堕胎到强奸杀人到贪污腐败,大部分的爆料骇人听闻,但都无法入选,因为它们是这个国家真正存在的bug. 节目组一个导演总结说,能做成节目的选题是表现“国家有好的政策但是下面的人没有贯彻,被党发现后及时改正”的例子,不然就是“把政府打倒在地还要踩上一脚”。
虽然大部分的信件都作了废纸,但至少在2000年初,还是有人尝试做统计,把这些信件所曝光的事件按内容分类,统计数量和比例。类别大概有20多种,数量遥遥领先的是“司法不公”,其次是“贪污腐败”。“三峡移民”也是每周必有的常客。这些类别当然不能碰,信撕开看一看,表格上记一笔,然后丢掉。
三峡移民。短短四个字,无数血泪和人命。当你被迫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放弃你所拥有的——物质、文化、历史、饮食、熟人网络和赖以生存的营生,手中拿着虽有承诺但层层盘剥到你这里只剩零头的搬迁费,被空投到一个遥远又陌生的地方。然后呢?原本在江边种了一辈子地、靠地活着的农民,每天在山水雾中来回,突然被送到某个陌生小镇的一间狭小公寓里,方言不通,没有营生手段,没有积蓄。然后呢? 我不知道,只希望有一天他们不再只是一个历史的注脚,而起码能像鱼一样被好好地讲一讲。
“封城期间,上海的心理健康热线电话拨打次数激增。在搜索引擎百度上,上海用户检索“心理咨询”的次数比一年前增加了两倍多。一项针对全市居民的调查发现,40%的受访者有患抑郁症的风险。4月下旬,一些社区的封控略有放松后,一天上午,上海精神健康中心外排起了1000多人的长队。
……
但也有专家警告,封控对人的影响将是持久的。医学杂志《柳叶刀》在本月的一篇社论中写道,“精神健康不佳(给中国的文化和经济)带来的阴影将持续多年”。社论还说:“中国政府如果想愈合其极端政策造成的创伤,必须立即采取行动。”
在心理学家徐昕月(音)最近几周参与的咨询中,遏制政策的长期后果已变得越来越明显。
徐女士是一个全国心理咨询热线的志愿者,她说,两年前疫情开始的时候,许多打热线电话的人害怕的是病毒本身。但最近从上海打热线电话的人更多担心的是政府封控措施的次生影响,比如父母担心孩子长期上网课的后果,或年轻专业人士担心他们还房贷的问题,上海的封控已重创了该市的就业市场。
还有些人则开始怀疑自己当初努力工作是否值得,因为在上海封控期间,他们看到,有钱并不能保证舒适安全。徐女士说,这些人现在减少了存钱,增加了对食物和其他能带来安全感的有形物品的支出。”
《无力感、脆弱和创伤:封锁给上海民众留下的心理伤痕》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220630/shanghai-lockdown-china/
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 soft skill,很多人生赢家也不一定有,那就是识别让自己感觉舒服的环境,并主动选择微观环境的能力。
跟谁做朋友,做同事,做学徒,你感觉最放松,能呈现一个真实的自己,且不用辛劳地维持人设呢?
比如,在中国超大型事业单位里,所有人都时刻要绷着,要谦逊,端庄,谨慎,隐忍……完全和我本性中追求挑战和创新还有我气质中轻微的混不吝冲突。这种地方呆肯定不舒服,更无法激发自己的潜能。而在一些创业小作坊里,每个人的生活极其无序,日夜颠倒,虽然同事可能很好,但这种环境呆久了一定油尽灯枯。因此要主动对比,体察自己在环境中的感受,避免跳坑。
以象友的平均特点,我感觉基本都是选对一个环境,根本不需要外力,就能自己快乐的卷起来的。但是什么是“对的环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吧。
trigger: https://m.cmx.im/@princessateh2022/108691492707203947
虽然我是内倾人,但我最近越来越开始思考一个假说:人是因为不幸才变得内倾的。
我觉得社交是人的本能,而且良好的、合拍的社交关系/亲密关系,可以带给人极大的满足感和收获
(想起之前看的ted,一场尽兴谈话带来的多巴胺可是可以和性与毒品相提并论的
https://m.cmx.im/@Gnpink/107349788854238249 )
(但我还是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短暂易变的、依赖场景和环境的。所以我不相信一男一女一生一世之类的“爱情”,只相信人与人之间的连接、频率、感觉。
“不幸”指的是:这个人长期身处与自己格格不入的环境,每次ta想和人链接或者表达自我,总会收到负面反馈或者被无视,所以干脆向内发展。一开始可能因为违背本性会有点痛苦,但一旦习惯之后就会感觉只和自己相处更省事更爽,从而变得回避型(至少我是这样的…),一旦碰到负面反馈就缩回自己的世界,而且很容易对别人失去兴趣。
村上春树是不是写过一句话来着…“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 ”
而且孤独的人也很少是彻底孤独,他们在人造物里和创造者神交,这是一种另类的跨时空人类交流方式,特点是 作品和创作者已经定型凝固任君挑选了,是欣赏者在主导这场交流,挑选、无视、开始、感受、领会、结束,都由欣赏者决定,基本上没有什么负面反馈(有的话 欣赏者也可以自由选择避开、停止),而且这种跨时空交流带来的正面反馈未必就比不上面对面交流,此外他们还可以自己成为新的创作者。
@board
虽然大家使用微信都知道会被审查和监视,但具体情况大家可能没法想象到,所以V2EX有网友发帖爆料在微信发的每一个链接都会被腾讯访问一下,发现用微信在群里或者私聊里面发的每一个链接,都会收到一个user agnet包含wechatdevtools的请求,这帖子下面其余网友纷纷现身说法,综合起来结论就是:微信无论是在群聊、私聊、文件传输助手,分享卡片链接还是纯文本链接,都会被腾讯主动访问一遍。
网友feitxue确认存在这样的情况,表示:
不夸张。印象非常深刻,让我搞了一下午。早就踩过这个坑了。
测试微信支付的时候有遇到过。
有个每次调起支付的唯一流水号,PC微信发到手机微信去测试。
莫名其妙就是流水号已使用。
后来发现,只要通过微信发送 URL ,微信就会访问一次,让我的流水号失效。
网友afirefish现身说法:
QQ发一个电影链接到QQ群里面(群里面只有4个人),电影10来G,QQ一晚上干掉服务器接近100G的流量。
https://www.v2ex.com/t/865618
上野:当今的皇太子在娶雅子为妻的时候,媒体报道,他说过这么一句话,“我将蝎尽一生全力保护你。"这句话,当时击中了多少日本女性的心!如果你也是被这句话击中过的女人中的一个,那证明你也是将“权力的色情化”身体化了的一个女人。
“保护”,意味着将人关进围栏之中,终生支配。无论那个围栏是温室还是监狱,无甚区别。果然,等在雅子前面的,正是不折不扣的“被囚之人”的现实,而且,当一个男人“保护”女人时,他的外敌常常是比自己更强有力的其他男人。
“保护”不过是“所有”的另一种表达,却成了“爱”的代名词,这正是“权力的色情化”。我没有嘲笑皇太子的意思。年轻的皇太子,应该是真心地用这个词来表达他的诚实的爱,可是,“保护”一词的含义,很明白地显示,男人的爱,只能以所有与支配的形式来表现。同时,女人的爱,有时也表现为服从与被拥有,“我跟着你”,“一生也别离开我”,这种表达就是典型,女人只知道,“爱”就是“勤快地照料他的日常生活”,一旦喜欢上一个男人,就到他的住处去,为他打扫屋子
洗衣服做便当。这正是近代家庭制度中的“照料照顾”的角色,女人的“爱”,只能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女人的此种举动,反映出主妇沦落为下层资产阶级的无偿家务劳动者的历史现实。若是贵族或资产阶级的子弟,女人一旦做便当,便应视为侍女,而不配做妻子。
#长毛象安利大会 @board 之前在豆瓣分享过,毛象也来安利一下吧。
这是我的声音设计师同学分享的一个有意思的声音网站https://aporee.org/maps/
在这里你可以按照地图来查找世界上非常非常多角落的ambience 声音 (可能是翻译成环境氛围声吧),也可以随机的去到世界上某个陌生的角落。在这里你可以听到克罗地亚小镇的教堂钟声在当地空气中的振荡,可以听到伦敦某个小蔬菜市场上突然奏起的管乐声,伊朗德黑兰火车站一个陌生男人在广播声脚步声和嘈杂人声中的小声哼唱,美国密苏里森林里飞鹰的叫声,还有更多更多的不知名地点的又陌生又熟悉的声音,每时每刻这个声音库都在有人从世界各个角落上传新的时刻。分享给大家这个可以在家进行的声音旅程。
昨天才知道,斯诺登的书《永久记录》的国内版本,删减了“监视与民主”的部分(主要讲述了防火墙和监视系统),斯诺登本人曾发推表示不满,并贴出了未删减的中文版本。
https://twitter.com/snowden/status/1194105329228877824
以及未删减中文版的推文:https://twitter.com/snowden/status/1226906278817124364
#每周一本理解新疆 #新疆
新开一个栏目。鉴于看到很多人说难以找到进入新疆问题的门径,我将在这里每周推荐一本与议题有关的中英文书籍,并分享相关资源。希望能唤起大家的兴趣,并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欢迎多多评论转发分享
今天本栏目推荐的第一本书是《维吾尔族生活方式》,作者是中央民族大学的学者。这本书也是我最早读到的关于维吾尔人的著作之一。这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民俗志。根据衣、食、住、行、娱、节庆、宗教、家庭等等方面对维吾尔人的文化习俗进行描述。非常非常的详细。我第一次读的时候会觉得某些习俗(比如说一些游戏,例如投雪笺)非常不可思议,但后来读了一些文学作品和与朋友交流以后才发现是真实存在的。你要是第一次去新疆看看,那读一读这本书是再合适不过了。不过本书完全没有什么地域视角,所以并不能认为所有维吾尔人都有书中所记述的行为方式。另外本书也简单讨论了维吾尔社会里存在的一些社会现象,至今依然存在。例如普遍很高的离婚率。最近看到某些记者认定这是中共的压迫所导致的,这恐怕就有些贻笑大方了。说话之前还是要多做做功课
一本可以对读英文著作是Down a Narrow Road: Identity and Masculinity in a Uyghur Community in Xinjiang China, 作者是年轻有为然而却英年早逝的Jay Dautcher. 这本书是少有的采用民俗学视角的新疆民族志著作(作者是钟敬文的学生),也是80年代新疆对外开放后成书的第二本民族志著作。与上一本书的面面俱到不同,这本书着重于展现一个维吾尔家庭在整个生活周期中所要经历的生命仪式以及他们展现的生活方式。本书的最重要议题是男性气质,这一主题在未来的二十多年也成为了相关领域最重要的话题之一。本书对于宗教生活、经济活动的记录也颇为珍贵。我个人很喜欢看的是讲维吾尔人酒桌文化,作为汉族有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另外作者的田野地点是1996年的伊犁,正是那场改变历史的大事件的见证者。因而本书也颇有历史价值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qvbtygYTaoFv8bdWVsYOIdIVbWtH1nH9?usp=sha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