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arl @Cihangir 轻信和网暴是两回事,不是每一个看了报道的人都会去网暴别人。现在跳出来骂新京报的人,可能其中很多就是当时网暴刘学州的人。甩一个新京报出来祭天,乌合之众就是无罪的么?而且媒体是由人构成的,但凡是人,就会有自己的立场,这是由他自己的阶层、成长环境、价值取向决定的,所以媒体无法全知全能,这是必然的。这种情况下,拉一个出来说了话的媒体祭天,然后呢?下次谁都不说话,就谁都没问题呗。
很显然,一个媒体的立场有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舆论场有很多的媒体发言,提供不同的视角,尽可能全面的让大家了解真相。民众没有辨别真假,也不是民众盲从伤害别人的挡箭牌。不辨真假情有可原,但是把主观的不辨变成了客观的伤害——网暴,就不可原谅,过失伤害就不是伤害吗?
拉一个新京报祭天,只不过是大众的另一次自我满足而已。
@pearl 哈哈,好吧。不用演起来,也没必要激动。
用演的方式告诉大家,刚才为新京报开脱的“就是认为”和“时效性”,在事实上和新闻伦理上有多荒唐。以及这种程度的媒体也有人觉得很合理。
@pearl 「就是认为」好像是另一位朋友的说法啊,不代表本人观点。新闻的快和准,很多时候确实很矛盾的。就拿法新社美联社来说,很多时候为了抢新闻,也会发生事实差错。确实是个很难有答案的问题。
要我解释多少遍这个采访报道的偏差,以事后来看,在双方核查和时效性都不是理由。怎么还在说法新美联的时效性啊。。。累了。
@pearl 我是这么理解的。现在公号和微博时代的媒体,因为时效的压力越来越大,往往把一个复杂事件做成滚动式跟进报道。比如寻亲少年这事,显然无法在一篇稿子甚至是一组报道里展现全貌。过去我们有报纸,可以4个版8个版地去攒一个专题出来,各方放在一个平台上,那就会相对平衡很多。但是现在,像新京报、澎湃等经常受到质疑,除了不可否认的技术性原因外,也常常是因为出于时效而只能做单薄的碎片化呈现。由于社交媒体注意力的高度分散和超快速转移,99.9%的人都做不到把一个媒体前前后后的系列报道做成专题来看。当然,这也对媒体的质素和策划提出了更高要求,像人物、GQ或是三联、中新这样的深度报道(连带其公号),相对更有全面深入平衡展示寻亲少年事件全貌的能力,而像新京报,他们所能做的也许只能是快速跟进、随采随发,这也是都市报的角色和局限。仅从一个媒体从业者的角度来稍作诠释,仅供参考。我想,如果在一个更为完善、生态更丰富、环境更健康的媒体生态下,这个事件应该可以报道得更有可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更尽到媒体的责任。但如果在一个管制严苛、舆论环境极其恶劣、民粹横行、公民素养欠奉的生态下,那就,呵呵。更何况,多年来媒体的恶劣环境、新闻法的缺失和媒体的道德伦理讨论不充分、媒体从业者良莠不齐,这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真不知是蛋生鸡还是鸡生蛋了。
@Cihangir
这段话真让我怀疑您是否是新京报员工。
新京报发稿的时候,同时采访了少年和生父生母,采访也已经结束,不然少年不会在自己的微博如此震惊与,采访自己的记者的言行和后来报道的文字。
是有多紧的时效性才能只报道出少年骚扰生父生母的话?
这也要用时效性来开脱的话真的。。。
@pearl 我不接受新京报员工的指控。讨论就一定要带私人动机的吗?我也没有利益相关,希望不必用国内讨论常见的「动机」论去揣测。只是希望从媒体的角度试图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少年之死,没有人不觉得痛心的。
@pearl
好了,那我也再说一句。「就是认为」并非我的观点,也不是媒体操作的规范。媒体做选题时会有策划和判断,但专业的媒体不应该抱着既定的想法去寻找证据以证明自己的既有结论。如果新京报真的是这样想并这样做了,那么确实可以说它在这件事上是非常不专业的。
@Cihangir
感谢嘟主的回应。我的观点也就是这样。觉得记者“就是认为”很合理的另一位我就不回应了。于这个讨论没有太大意义。
@Cihangir 媒体没做到位,可以骂,是不该只骂媒体,网暴是每一个网暴者共同促成的,现在只骂媒体,还说什么带头网暴,就很可笑,仿佛那些话不是他们亲自说的一样,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
@Cihangir
不同意图片。
大象作恶不能全让媒体背锅这个点当然非常同意。
但是这件事,新京报只报道生母生父的谎言,而没有找少年本人确认。
这是媒体基本功没做好,赖不到大象头上。
很多人也是因为新京报是比较权威的媒体才轻信少年居心不良的。民众没有辨别真假有情可原,但核查事实绝对是媒体的义务。
以及,当年生父生母买卖人口,不管法律上是不是过了追诉期,媒体仍然可以质问和批判的,而新京报写成了是少年骚扰生父生母,生父生母宛如受害者。
这点也要赖大象,那也太不要脸了。